
雌雄异体在植物界较为罕见,约6%的开花植物存在此特征,它是从雌雄同株的祖先独立演化而来,并经历了多次转变。在葡萄属(Vitis spp.)中,大部分物种为雌雄异体,只有驯化葡萄(Vitis vinifera)产生雌雄同体花。葡萄属的花性由2号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控制,这一区域约200kbp,包含了多达14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包括候选的性别决定基因VviYABBY3和VviNPI。这一性别决定区的基因与花器官的发育密切相关,尤其对雄蕊形态的影响显著。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rio Cantu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于2025年7月1日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
view more
传统的参考基因组通常基于二倍体或简化组装,这使得其难以全面展示物种中的结构、序列和单倍型多样性。特别是在高度杂合或多倍体作物中,每个基因可能有多个拷贝,且不同拷贝间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和调控特征。对于无性繁殖作物(如马铃薯),单倍型会在世代间持续传递,而对于每年都需要进行异花授粉的物种,基因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也是一大挑战。泛基因组通过整合多个个体的基因组,则能更全面地捕捉基因变异,但对于高度杂合的物种来说,这种方法依然容易忽略单倍型特异性和同源染色体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多倍体和杂交体系中的剂量效应、上位性以及非加性互作至关重要。 华南农业大学王应祥教授、连启超教授与
view more
豆科植物(Fabaceae或Leguminosae)作为物种数量第三大的被子植物家族,是为人类提供必需蛋白质及通过固氮作用维持土壤肥力的关键资源,对可持续农业和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豆科物种的进化历程已被广泛研究,但驱动适应性进化及调控农艺性状改良的保守机制仍不明确。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宋庆鑫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legume evolution and breeding”的研究论文,作者完成了九种广泛消费的食用豆
view more
石首鱼科Sciaenidae是全球水产养殖中增长最快、最具经济价值的鱼类群体,其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占比超过六成,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凭借鲜美口感与高营养价值,大黄鱼在东亚及全球市场备受青睐。根据分布和形态差异,中国沿海大黄鱼可分为三大种群:闽粤东(MYD)、岱衢(DQ)和瑙州(NZ)。其中,岱衢族位于东海冷水区,而闽粤东族与瑙州族则分布在温暖海域。遗传学研究显示,南北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差异,但其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分子适应机制仍有待深入揭示。 集美大学王志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于2025年8月22日在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名为&ld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