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丝粒是染色体分离的重要结构,其序列和组成在不同植物中差异显著。除卫星重复序列外,转座元件(TEs)在着丝粒结构中也发挥关键作用。虽然模式植物研究较多,但多年生树种如杨树的着丝进化机制仍不清楚。随着长读长测序和 Hi-C 技术的发展,端粒到端粒(T2T)组装为解析植物着丝粒结构与演化提供了新契机。 南京林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于2025年9月29日在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Haplotype-resolved telomere-to-telomere genome assembly of Populus lasiocarpa unveils ret
view more
干旱是制约全球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严重威胁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玉米对水分供应高度敏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其产量和稳定性。以往研究多利用GWAS鉴定抗旱相关基因,但仅依赖SNP信息,难以全面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结构变异(SV)在基因功能调控与表型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玉米基因组高度复杂(重复序列约占85%)且遗传多样性极高,基于单一参考基因组的SV检测往往存在局限,难以准确捕获群体层面的结构变异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秦峰研究团队于2025年10月27日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A pangenome of maize provides g
view more
小鼠作为研究人类疾病的经典模式生物,百年来在免疫学、肿瘤学和干细胞研究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2002年,C57BL/6J品系首个基因组的组装完成,标志着小鼠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现有基因组版本GRCm39仍存在281个序列空缺,缺乏完整的端粒和着丝粒信息,导致染色体结构解析受限,也阻碍了对基因组完整性和遗传稳定性机制的深入研究。 近日,国外研究团队于2025年10月21日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Complete genome assemblies of two mouse subspecies reveal structural divers
view more
着丝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上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锚定纺锤体微管的关键区域,对维持遗传稳定性至关重要。其主要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和转座子组成,结构与序列多样,不同物种间差异显著。尽管拟南芥和玉米的着丝粒相关研究已取得部分进展,但植物着丝粒的演化机制仍有待探究。 浙江大学樊龙江、吴东亚团队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于2025年10月21日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rice centromeres”的研究论文,通过对70个T2T/near-T2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