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机制在不同生物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两性分离的物种,性染色体携带性别决定区(SDR),并且通常在异性配子物种中不会发生重组。目前,大部分性染色体的研究集中在二倍体XX/XY和ZW/ZZ系统,而U/V单倍体性别决定系统,如苔藓和藻类,尚未得到深入探讨。在U/V系统中,性别并非在受精时决定,而是在减数分裂期间,单倍体孢子继承U或V染色体,分别发育成雌性或雄性配子体。褐藻等物种展示了多样的性别系统和生命周期,且可能具有共同的性染色体起源,这为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 Susana M. Coelho研究团队于2025年8月25日在著名期刊nature eco
view more
基因组结构变异和短插入缺失是基因组中重要的变异类型,尤其是串联重复(TR)区域的拷贝数变异(TR-CNVs),它们通过重复单元的扩增或收缩形成多态性拷贝数等位基因。TRs包括短串联重复(STRs,微卫星)和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Rs),尽管只占基因组的3%,但由于高突变率,TR区域的插入(INS)和缺失(DEL)变异频繁发生,并与多种遗传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相关。 国外研究团队于2025年8月20日在著名期刊Genome Biology中发表了一篇题为“TRsv: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andem repeat variation
view more
现代甘蔗由高贵种S. officinarum(2n=80)与细茎野生种S. spontaneum(2n=40–128)人工杂交育成,导致遗传背景狭窄。为拓宽遗传多样性,育种者开始利用甘蔗Saccharum的近缘野生种进行种间杂交,以导入抗病、增产等优良性状。其中,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2n=30)因兼具抗锈病、耐旱等特性,已成为中澳甘蔗育种的重要资源。然而,多倍体基因组复杂性(尤其是着丝粒区域)和滇蔗茅基因组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遗传机制的解析。作为甘蔗复合群中唯一的天然异源多倍体近缘种,滇蔗茅基因组研究不仅能揭示多倍化后的进化动态(如染色体重排、着丝粒演化
view more
着丝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染色体精确分离及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其演化动态,尤其在具有复杂基因组结构的多倍体生物中仍然存在大量未解之谜。异源多倍体小麦具有明确的多倍体层级体系及较近的多倍化历史,为研究着丝粒进化提供了理想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的韩方普老师和华中农业大学苏汉东老师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Distinct 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of subgenomic centromeres in polyploid wheat”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最新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