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重组抑制区域(如染色体倒位)可能促进适应。这类区域能维持多个连锁且共适应基因座的复合体,从而提升适应性。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适应可能涉及大尺度重组抑制基因组区域,这些区域作为大效应基因座发挥作用,但倒位与转座元件以外的结构变异在适应中的作用仍待探索。 近日,多国科学家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顶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Adaptation repeatedly uses complex structural genomic variation”的研究论文,利用单倍型组装基因组与群体测序数据,探究了竹节虫局部适应的遗传基础,重点关注了结构变异的作用及进化
view more古基因组学通过非基数改变(如倒位、相互易位)或基数改变重排(染色体断裂增加数目/融合减少数目)推演祖先核型。当断点未知时,连锁群减少通常解释为染色体融合,但表型相似的演化事件可能源于不同机制。通过鉴定染色体同线性区块(CLSBs)作为原染色体,并追踪其通过三种重排类型(RCT、EEJ、NCF)的动态演化,可揭示从祖先核型到现代基因组的演化路径。该方法近期在锦葵科古多倍化杂交研究中成功应用,表明祖先核型研究可揭示杂交基因组起源(Sun et al., PNAS, 2024)。 2025年5月19日,刘建全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重磅论文&
view more稻属(Oryza)涵盖27个物种及11种基因组类型,其基因组大小差异达3.4倍。该属蕴藏着近乎未开发的基因宝库,极具研究价值,为作物改良与再驯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2025年4月28日,来自全球多国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Oryza genome evolution through a tetraploid lens”的研究论文,作者完成了11个稻属物种基因组的组装(九个四倍体、两个二倍体),揭示了核心稻属(亚)基因组仅约200Mb且高度同源,而其余核基因组组分(约80-600Mb)则呈现动态混杂、可塑性高且快速进化
view more开花植物的性染色体最早发现于叉枝蝇子草(Silene latifolia,核型2n=22A+XY)。其“巨型"Y染色体(约500Mb)已成为研究具有大型MSY的异形性染色体的经典模型。近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两篇叉枝蝇子草Y染色体的研究论文,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其中一篇,今天我们详细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篇“Rapid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a giant Y chromosome in Silene latifolia”的研究内容。 一、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