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全面解析表型多样性的遗传基础,不能仅停留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还应纳入结构变异(SV)——包括插入、缺失与重排等更广泛的遗传变异类型。尽管结构变异对复杂性状可能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其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长读长测序与泛基因组学方法虽已提升了在群体层面高分辨率识别SV的能力,但对大规模样本进行完整基因组组装依然面临挑战。天然酿酒酵母(S. cerevisiae)是开展此类研究的理想模型,然而该物种目前仍缺乏群体规模的结构变异图谱,制约着对不同类型遗传变异如何塑造表型的深入研究。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Joseph Schacherer及其研究团队于2025年10月
view more
被子植物为降低自交率、增强遗传多样性,演化出多种促进异花授粉的机制,约70%的物种表现出雄蕊与雌蕊在时间上的分化,包括雄蕊先熟和雌蕊先熟两种类型。该机制通过错开花药开裂与柱头可授期的时间,有效减少自花授粉几率。以姜科山姜属Alpinia植物为例,其雄蕊先熟型与雌蕊先熟型花朵在一天内呈现出高度同步的花柱运动与花药开裂节律:清晨雌蕊先熟型接受来自雄蕊先熟型的花粉,午后则角色互换,实现双向异交。这种精密的时空协同机制不仅提升了授粉效率,也为研究植物生殖节律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模型。 云南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员赵建立研究员及科研团队于2025年10月7日在著名刊物nature plan
view more
着丝粒是染色体分裂中负责纺锤体微管附着、确保姐妹染色单体正确分离的重要异染色质结构。它由着丝粒特异性组蛋白CENH3在表观遗传上定义,通常与长串重复的卫星序列相关。尽管功能高度保守,着丝粒DNA及其相关蛋白在不同物种间却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芸薹属(Brassica)植物作为与拟南芥关系密切的重要蔬菜与油料作物,包括白菜、黑芥和甘蓝等多个二倍体及其杂交形成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因其丰富的进化与形态多样性,成为研究着丝粒结构与进化的理想体系。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郭立研究员及其团队于2025年10月10日在著名期刊nature plants上发表题为“Pancentromere l
view more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12个主要生态环境中广泛种植,2021/22年度全球产量达7.78亿吨。气候变化、政治不稳定及耕地减少对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挑战。作为异源六倍体作物,小麦基因组复杂、体积庞大(约15 Gb),包含大量重复序列。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全球科学家已完成九个高质量小麦基因组的组装,揭示了基因结构重排、野生种基因渗入及国际育种计划的影响。对这些基因组的De novo注释和泛基因组构建为解析小麦的基因多样性、进化历史及表达调控提供了关键基础,为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奠定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国外研究团队于2025年10月
view more